《“割补法”在勾股定理中的应用》
原平市实验中学 庞燕
【案例背景】
1、数学教学的首要问题,不在于教学的方式是什么,而在于所教内容的数学本质是什么 , 而数学本质是什么呢?众口不一,比较被大家认可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刘烟宙教授的说法:一、对数学基本概念的把握;二、对数学思想的理解;三、对数学思维方式的鉴赏;四、对数学之美的感悟。基于此,我们不断反思新课改后的课堂教学行为。
2、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凸显数学本质呢?,新课程标准给了我们答案。
(1)针对具体数学知识的教学,知道知识本源和蕴含在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深入挖掘教材,教材的编排蕴含了知识的本源和思想方法。
(2)知识是中介,方法是基础,思想才是本源。有了思想,知识与方法才能升华。数学是能够增长学生智慧的学科,我们只要抓住数学本质,与新课程理念相结合,才能发挥数学的最大价值,凸显数学本色,这样做就是使数学课回归数学本质。
3、《勾股定理的证明》是教学中的重难点,教材处理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我们应让学生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会用“割补法”证明勾股定理,培养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案例描述】
在此次教学过程中,我们在进行《勾股定理的证明》这一教学内容设计时,我尝试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法一:动手操作
这个问题好上手,但是没有特别严谨的证明过程,本身使部分学生感到比较难理解,而且作为一种特定边长的直角三角形,难以推广到一般三角形。因此,后来我们没有采用这种教学设计。
教法二:以“数形结合”为引领,大胆利用教材的呈现模式,切合学生实际清晰教学思路。
以课本23页探究内容为例,让学生体会割补法在勾股定理证明中的应用:
首先让学生观察第一幅图,每个小方格的面积均为1, 让同学们试着分别算出图中正方形A, B, C. A', B', C'的面积, 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我本以为有了22页思考题(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铺垫及课本提示(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 等于某个正方形的面积减去4个直角三 角形的面积.),对孩子们来说这道题应该驾轻就熟,可是孩子们在整个的求解过程中还是困难重重,下面是这个教学片断的师生对话:
师:这个问题我们能否用之前的方法(数形结合)来解决。
生:可以利用切割的方法。(部分学生回答)
师:很好,若要切割的话,我们首先弄清楚什么?
生: 哪些正方形需要切割,哪些不需要(部分学生回答)
师:如何判断?
生:六个正方形中被小正方形完整的填满的就不用切割,否则需要(个别学生回答)
师:请同学在图二中举例回答(点名回答)
生:图2中大正方形C´被分割成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
师:能切割的还有哪些图形?(点名回答)
生:正方形C
师:然后呢?
生:求出面积以后就可利用等面积法得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这个“割法”的使用,让学生明白切割图形的方便性。这样处理的好处是:既分解了本节课的难点,又为利用“数形结合”解决例题埋下了伏笔,所以我乘胜追击,又给同学们补充了“补法”,在图2中,我将正方形C与C´框在如图所示大正方形中,只要将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及所求。
【案例分析与反思】
教法一只是按照教材规定的内容进行教学,教学方法也比较传统,教学过程侧重于知识的落实,学生虽然参与了学习,但学习热情较为低落。可以说,教师基本上是在“教教材”,缺乏数学本质的体现。而教法二中,以数学思想为主线,设置问题串,让学生在不断的演练中体会到“数形结合”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