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2)能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体验科学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2)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探究过程.
三.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学会从微观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
四.教学准备
仪器:锥形瓶、玻璃管、小气球、单孔橡胶塞、烧杯、小试管、托盘天平、酒精灯、火柴、坩埚钳、石棉网等。
药品:红磷、细沙、CuSO4 溶液、铁钉、 盐酸、碳酸钠粉末、镁条等。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历史再现】波义尔在敞口容器中加热金属,发现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相等。1744年,拉瓦锡用精确的定量实验研究了氧化汞的分解和合成反应中各物质质量间的变化关系。他将45.0份质量的氧化汞加热分解,恰好得到了41.5份质量的汞和3.5份质量的氧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没有改变。【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课本方案一】教师演示实验【方法指导】实验中观察和探究1.反应物及生成物的状态及其他变化2. 实验中观察到的质量变化【边操作边介绍实验注意事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气球变化的原因: 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装置内气压增大,气球胀大,待冷却至起始温度,红磷消耗掉氧气,装置内压强减小,气球变瘪。【结论】1.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教师提问】这两个实验装置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并表示出实验一反应前后左盘中的质量 实验一:红磷+沙子+锥形瓶(包括单孔橡胶塞、气球、玻璃管)+氧气=五氧化二磷+锥形瓶+沙子(包括单孔橡胶塞、气球、玻璃管) 【得出】 2.反应物的总质量=生成物的总质量 进一步分析式子,反应物的质量分成两部分:参加反应的和未反应的。生成物中再加上未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删去等号两边相同的, 【得出结论】 3.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质量=生成的生成物的总质量。
【指导学生实验】 【追问】为什么会出现反应前后质量不相等的情况? 【多媒体播放】氢气燃烧的微观示意图 【提出问题】能否从微观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结论】4.本质: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
认真阅读资料后,做出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的猜想。
学生们描述实验现象: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的热,气球先胀大后变瘪。反应后天平指针不发生偏转。
【合作探究】借助天平,完成【实验二】 铁+硫酸铜→硫酸亚铁+铜 【汇报】实验操作、现象、数据和结论 生回答:都是密闭容器。
【学生质疑】反应物全部反应完了吗?
【合作探究】实验5-1 记录现象和数据 【反思】实验现象中有气泡产生 ,与前两个实验有区别的是这是开放装置
观看并回顾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和变化前后原子的数目和种类不变,便进一步得出反应前后原子质量不变。 | 利用化学家的不同观点激发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兴趣。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及语言描述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不同的实验结果引发思维冲突,培养反思与求证的精神。
引导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从宏观上升到微观认识,并能从微观上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
板书设计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1.质量守恒定律
当堂练习: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燃烧的镁带和生成的白色粉末质量相等
B.蜡烛燃烧,固体质量减少,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C.水分解的质量等于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总和
D.10g碳在40 g氧气中充分燃烧,一定能生成50 g二氧化碳
2.AgNO3固体见光或受热易分解,故用棕色试剂瓶保存。AgNO3受热分解,放出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可能是( )
A.SO2 B.NO2 C.NH3 D.N2
课后作业:98页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