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
12《诗经》二首
关雎
原平市实验中学
张永春
12《诗经》二首
关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过程与方法: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课时分配: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可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中的一种。方式一:第一课时学习第一首诗《关雎》;第二课时学习第二首诗《蒹葭》并完成当堂检测。方式二:第一课时进行两首诗的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进行两首诗的具体分析感知及写法探究。
课前自主学习
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按照音乐的特点,《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计有“周南”“召南”等十五国风,共160篇,其中大部分为周代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雅乐,共105篇,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宾宴享。“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写作背景:《关雎》选自《诗经·周南》,《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关于《诗经》作品的来源,主要看法有二:一是当初周朝设有专门采集民间歌谣的官员,他们收集这些民歌以供朝廷考察民情风俗、检校政治得失之用,《风》多源于此;二是周朝有“献诗”制度,《雅》诗多是公卿大夫献诗的汇集。总之,《诗经》是由许多人经历许多年编纂而成代代流传下来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读准字音:雎鸠(jū jiū) 窈窕(yǎo tiǎo) 逑(qiú) 参差(cēn cī)
荇菜(xìnɡ)琴瑟(sè)寤寐(wùmèi)芼(mào)
古今异义:左右流之(古义:捞取今义:流动)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左右流之(名词做状语,在左右两边)
琴瑟友之(琴瑟,名词做动词,弹琴鼓瑟。友,名词做动词,向某人表示亲近)
钟鼓乐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课堂环节设置
一、导入:单元主题:古墨深情
通过阅读欣赏将自我与课文中的情感和思想相融合,感受古诗优美的节奏和艺术魅力,走进人物的心灵,在碰撞中得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二、读文 板书:关雎
三、“这是一首__的诗” 古代爱情
(朗读、正音后,在这个句子中挖一个空,也在思想上挖了一个坑,引导孩子们跳进文本,深入到文字中去体悟。)
“是一首爱情诗。”“是一首相思诗。”
“你们都从内容角度看,那从时间的角度看呢?”
“古代诗歌。”认识一步一步明朗。
“好,大家把‘古代爱情诗’几个字写在题目旁边。”
(在此着意界定时间,拉远时空距离。要孩子们写下来,是要把这道风景悬置起来,让孩子们放下当今,放下自我,真正进入到另一个世界。)
四、再读、通过读大家发现这首诗具有什么特点?
(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表达效果: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五、《关雎》一诗,其实就是通过诗歌的方式阐释“君子”与“淑女”的内涵的。孔子将其编在《诗经》之首位,也就是要通过《关雎》为男男女女树立了一个爱情世界的标准,以“风天下而正夫妇”——在诗一般的理想境界中,什么样的女子可称为“淑女”,什么样的男子可称为“君子”呢。
方法:关键词演绎法
第一步,确定关键词。关键词是文本解读的“支点”,确定的依据是:(1)出现的频率;(2)出现的位置;(3)与解读目的的关联性。在实际确定时,常常综合运用。由于文学文本的含义比较丰富,对于同一文本,可以选出不同的关键词,因此,英国诗人、文学批评家威廉·燕卜逊将其称之为“未锁定的关键词”。一般说来,动词和形容词是选择关键词时需要重点考虑的。特别是文本中反复出现的、同一位置出现的、与解读目的紧密相关的动词、形容词是不能轻易放过的关键词。
第二步,分析关键词。也就是对关键词作细致的、严密的纵深分析,以揭示其具有的而被常人所忽视的、深层次的、丰富而又意味深长的含义。尤其不要忽视把几个关键词联系起来整体解读。
第三步,以关键词为中心,分析人物形象和文本主题。这一步,意在对文本的全面把握。
这三个步骤,紧密相连。运用到《关雎》一诗中,简单地说,就是
抓取描写人物(淑女、君子)的关键词语,理清其间的意脉,从而分析人性形象。
第一轮演绎:“淑女”的内涵是什么?
首先,诗歌描写“淑女”,用了一个形容词“窈窕”,这是指外表。也就是说“淑女”的第一条标准是外表看来要文静美好(“窈窕”)。
其次,诗歌描写“淑女”,用了三个动词——“流”(捞取)、“采”(摘)、“芼”(挑选)。这三个动词,写的是女子采摘荇菜的过程,她是那样认真、细致,一丝不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淑女”的第二条标准——勤劳。也就是说,在古人看来,淑女是在劳动中产生,而不是在吃喝玩乐中产生的。用现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来说,好学上进、热爱劳动才能造就淑女,贪玩好耍、打麻将、跳舞、沉迷网络不能造就淑女。
最要紧的是,从《诗经》所用手法“赋比兴”之“比”来看,“淑女”采摘荇菜的过程就是女子择偶的过程:广泛交往——逐个了解——细心挑选。这一过程,足见该女子对待择偶的态度。这就是“淑女”的第三条标准——对待爱情慎重、理智。用现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来说,那种见一个爱一个、爱一个丢一个的女孩,不能称为“淑女”;不随便爱上一个男子的女子,才会不随便丢下一个男子。
至此,我们明白了“淑女”的三个特点,或者说三条标准:文静美好,热爱劳动,对待爱情理智、慎重。
第二轮演绎:“君子”的内涵是什么?
(爱得执著,爱得尊重,为了爱改变自己,为了爱提高自己)
写“君子”的动词也有三个:“求”(追求)、“友”(亲近)、“乐”(使快乐)。这其实也就是男子追求女子的过程。
第一个特点——爱得执著。
第二个特点——爱得尊重。
第三个特点——为了爱改变自己。
第四个特点——为了爱提高自己。
第三轮演绎:“淑女”的内涵又增加了什么?
男子的行为改变,其实也是一面镜子,照出“淑女”的形象特点。男子十分喜欢女子,以致在求之不得时“辗转反侧”夜不能寐。而后来他去学习弹琴鼓瑟、敲钟打鼓这一类高雅的事情,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淑女”所具有的另一个特点——情趣高雅。一个情趣高雅的女子,当然可以称得上“淑女”了。从当代学生的生活体验来说,如果女子喜欢跳舞,那男子就会去学跳舞;如果女子喜欢打麻将,那男子也会去学打麻将;如果女子喜欢上网,那男子也会去学上网。而诗歌中的男子是去学琴瑟、钟鼓之类高雅的事,看来女子在这方面也是非常精通的。而这点,男子在求而不得“辗转反侧”的时候就想到了。他想,他心爱的女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品位高雅,他必须提高自身的修养才配得上她。于是他努力地学习琴瑟钟鼓,不久他就能在她的身边弹奏出动听的乐曲,和她一起欢歌起舞……
综上所述,“淑女”的标准有四——文静美好,热爱劳动,情趣高雅,对待爱情理智、慎重;“君子”的标准有四——爱得执著,爱得尊重,为了爱改变自己,为了爱提高自己。
让我们带着对君子、淑女的体悟再读这首诗
六、为了让大家背得好,我说诗中的小伙子看上了淑女,看上了就追,没追到睡不着,后来追上了,再后来娶回家了。这些其实是我的个人理解。诗里面并没有明确地说,也许那个淑女压根就看不上这个小伙子,那个小伙子睡不着,想啊,想啊,最后幻想和这个姑娘好上了,幻想把她娶回家了。有没有这种可能?
现在请大家记住两个第一: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诗。因此可见《关雎》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它是所有诗歌的鼻祖,是诗歌的源头。
请大家再将这首诗好好的读一读。
现在我们再来说说同学们谈恋爱的问题。你们谈恋爱是不是也以建立婚姻家庭为目的?
孔子才教化大家:爱要有节制;既然爱了,就要以婚姻为目的;男子都要做君子,女子都要做淑女。孔子把《关雎》放在第一位,意图在于“风天下,正夫妇”,意思是教化天下人,让夫妻关系纯正。这样来看,《关雎》就是一个很好的道德教材。
(生齐背诵。)
师:古墨深情,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最美丽最有魅力的文字。关于它的美,只能大家自己去领悟去体会。“我们的生活,不仅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让诗经的芬芳,永伴你身旁。让我们通过阅读欣赏将自我与课文中的情感和思想相融合,感受古诗优美的节奏和艺术魅力,在碰撞中得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从而设计完成我们今天的作业,为课程表中的语文设计一个符号,并阐述你设计的内容及寓意。
谢谢大家,下课。
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以恋爱和婚姻为题材,《诗经》中的爱情诗歌,大部分表现劳动人民纯洁、朴实、健康的思想感情。而《关雎》则是《诗经》中较为优秀的爱情篇章。那么在教学《关雎》的时候,我们究竟该教给学生什么呢?
1、赏古韵。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朗读在诗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让学生明白诗歌的内涵,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像《关雎》这首诗,它在韵律上有这样几个特点:①双声叠韵。如窈窕、辗转等词。②重章叠句。这是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各章句法基本相似,只是在中间更换少数几个词语,达到回环往复的作用。③两两停顿。《关雎》每句四字,两两停顿。读起来非常有节奏感。所以在带领学生读这首诗歌的时候,要带领学生体会这首诗歌的韵律特点,要让他们去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欠缺的是还应告诉学生朗读这首诗歌的一些方法。比如在读两两停顿的时候,中间要做到气断声延,声音要稍微延长点。关关—雎鸠。也可以让一个学生范读,其他同学点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体会评价诗歌朗读。
2、体会情感。古语有云:诗言情,诗言志。在诗歌精炼的语言背后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所以在教学诗歌的时候带领学生体会蕴含在文字背后的情感。教学诗歌要体会蕴含其中的情感,借助语言这个载体,通过品味里面的语言来带领学生体会情感。但在品读语言的过程中,这个方法应该是多变的,这样可以避免课堂的单调。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法:①图画法。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以让学生根据某一句诗或某一节诗给课文添加插图。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发挥想象的平台,同时又丰富了学生对这句诗或这节诗的理解。②改写法。让学生将诗歌改写成散文,从而将自己的理解寓于散文之中,在改写的过程中体会其中的情感。③换词法。这是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换词比较,体会诗歌中某个词语所蕴含的丰富意蕴。其实诗歌贵在它的多义性,贵在它所展现的一种朦胧之美。过于强调诗歌的形象性,等于是把诗歌给上死了。在本节课上通过阅读欣赏将自我与课文中的情感和思想相融合,感受古诗优美的节奏和艺术魅力,走进人物的心灵,在碰撞中得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从而理解“君子”“淑女”的内涵,体会孔子在《论语》中称赞《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并放在首位的意义。
3、了解诗歌本身的特点。诗歌虽然有共同的一些特点,但每一首诗歌都有它自己的一些特性。同样是《诗经》当中以爱情为主题的优秀诗歌,《关雎》和《蒹葭》的特点就不一样。《关雎》比较大胆直白,比较质朴;《蒹葭》则比较含蓄朦胧。在教学诗歌的时候,应该让学生体会这首诗歌本身的特点。《关雎》这首诗选自《诗经·周南》,是周南这个地方的民谣,这首诗歌的特点之一就是直白通俗,表现得是劳动人民纯洁、朴实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这首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特有情感。但体会情感的过程不应该教师直接讲述给学生,而应该渗透在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和引导性语言中,从而将课堂教学内容引向深入。
望各位评委老师、多加指点。